傷寒中苓桂三劑的異同辨析
1、水之氣為寒,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苓桂劑所治療的水氣病多因人體陽氣虧虛,陽不化陰,氣機不能行水而發(fā),因而治療上常以溫陽氣、化水飲為主,組方多以茯苓、桂枝為主藥。
2、簡單地說,“桂枝加桂湯”治表證未解,伴有氣上沖的奔豚;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”治的是水氣上沖的奔豚,表現(xiàn)為臍下悸動、腹部攣急、水氣上沖。按六經(jīng)辨證,前者屬于太陽病,后者屬于太陰病。
3、茯苓白術(shù)去中焦水,桂枝降逆,苓桂術(shù)甘湯一下去,中焦的水排出,頭暈現(xiàn)象即去掉。臨床上,起則頭眩, 移動或站起來的時候會暈眩,就是苓桂術(shù)甘湯證 。
4、苓桂術(shù)甘湯中的茯苓,藥性平和,能夠利水滲濕,有助于將體內(nèi)多余的水分從小便排出,從而減輕水腫癥狀。同時,茯苓還能健脾安神,對于濕邪引起的失眠、心神不寧有很好的緩解作用。
5、參考五苓散方病機為中虛寒不運肺燥熱不降,茯苓甘草湯方(苓桂姜甘湯)胃寒水不運化,以及桂枝甘草湯方中氣虛寒心氣不足,苓桂棗肝湯方亦為健運中氣,加大棗生陰津,用茯苓祛濕行水之方。
6、苓桂術(shù)甘湯是為中陽不足、水飲內(nèi)停所致之證而設(shè),不論是傷寒吐、下之后,還是雜病痰飲內(nèi)停,其致病之因,皆為中焦陽虛,脾失健運,水飲內(nèi)停。仲景云“病痰飲者,當(dāng)以溫藥和之”(《金匱要略方論》)。其治法當(dāng)溫陽化飲,健脾和中。
吃干姜有什么作用?
干姜功效:生姜溫經(jīng)散寒,回陽通脈,燥濕消痰。用于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、肢冷脈微、痰飲喘咳。干姜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,又能去惡養(yǎng)新,有陽生陰長之意,因此血虛的人可以用,而吐血、衄血、下血等癥也宜使用。
吃干姜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干姜性質(zhì)弱,它的作用主要是暖中,在食用之后可以起到回陽通脈和溫中散寒的作用。
干姜也是一種中藥材,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作用, 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陽氣不足所致的手足不溫、胃寒怕冷、腰膝酸軟、神氣疲憊,四肢乏力等癥,效果非常好。 同時對于脾胃虛寒、食欲不佳、惡心嘔吐也有一定的調(diào)理作用。
干姜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,味辛,性溫,歸脾、胃、腎、心、肺經(jīng),具有溫中散寒、回陽通脈、溫肺化飲的作用。干姜的一大特點是守而不走,就是干姜主入溫里,其氣凝滯,而且主入中焦脾胃,與附子不同。
傷寒論筆記:苓桂劑類方的辯證
苓桂劑涵蓋了苓桂術(shù)甘湯、苓桂棗甘湯、苓桂姜甘湯以及五苓散等方劑。
參考五苓散方病機為中虛寒不運肺燥熱不降,茯苓甘草湯方(苓桂姜甘湯)胃寒水不運化,以及桂枝甘草湯方中氣虛寒心氣不足,苓桂棗肝湯方亦為健運中氣,加大棗生陰津,用茯苓祛濕行水之方。
茯苓白術(shù)去中焦水,桂枝降逆,苓桂術(shù)甘湯一下去,中焦的水排出,頭暈現(xiàn)象即去掉。臨床上,起則頭眩, 移動或站起來的時候會暈眩,就是苓桂術(shù)甘湯證 。
傷寒論第28條辨: 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(fā)熱,無汗,心下滿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(shù)湯主之 。
傷寒論第118條辨:火逆,下之,因燒針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苓桂咳喘寧膠囊說明書
1、苓桂咳喘寧膠囊(濟藥)的功效與作用苓桂咳喘寧膠囊(濟藥)溫肺化飲,止咳平喘。主治外感風(fēng)寒,痰濕阻肺,癥見咳嗽痰多, 喘息胸悶氣短等。
2、本品為膠囊劑,內(nèi)容物為棕褐色的粉末;氣微香,味辛,微苦。漢語拼音:LinGuiKeChuanNingJiaoNang 通用名稱:苓桂咳喘寧膠囊 商品名稱:濟藥 苓桂咳喘寧膠囊 規(guī)格——中西藥品:每粒裝0.34g。
3、桂龍咳喘寧膠囊的用法用量是:口服。一次5粒,一日3次;或遵醫(yī)囑。用溫水分次送服。兒童服用劑量請咨詢醫(yī)師或藥師。宜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后半小時服用,便于藥力發(fā)揮作用。
4、桂龍咳喘寧膠囊的成份有桂枝、龍骨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棗、炙甘草、牡蠣、黃連、法半夏、瓜蔞皮、苦杏仁(炒)。
5、苓桂咳喘寧膠囊的功能主治是溫肺化飲,止咳平喘。主治外感風(fēng)寒,痰濕阻肺,癥見咳嗽痰多,喘息胸悶氣短等。本品為膠囊劑,內(nèi)容物為棕褐色的粉末;氣微香,味辛,微苦。目前苓桂咳喘寧膠囊的副作用還有待臨床檢驗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苓桂術(shù)姜的組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的幾點解答對大家有用,有任何問題和不懂的,歡迎各位老師在評論區(qū)討論,給我留言。